>> 首页 >> 教改科研 >> 课题研究 >> 文章正文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研究
发表时间:2015-5-22 16:27:43 来源:成都市铁路中学 编辑:yuyu
点击/评论:7583/0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研究

研究报告

成都铁中《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研究》课题组(胡琳执笔)

                              

       一、课题研究背景…………………………2

      二、课题的界定……………………………3

      三、研究目标………………………………3

  

      四、研究内容………………………………3

      五、研究步骤………………………………4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4

      七、研究成果………………………………4

     

      八、研究效果………………………………13

  

      九、研究反思……………………………16

一、研究背景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另外,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学校校长、教师、家长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要求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

上世纪末以来,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驱动学生人格优化,开发学生内部潜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中学是人从儿童过渡到成年逐渐趋向成熟的中间阶段,是青少年个体发育的最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活动既不像小学生那么幼稚,又不同于成年人那样稳定成熟,是处于非常活跃又容易出现问题的“危险期”。学生从小学升入中学后,面对的各种竞争压力加大,中学生易产生许多心理困惑,集中地表现在青春期心理、学习心理与同伴交往心理等方面的困惑,需要得到及时的疏导与排除,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让中学生掌握应付心理危机的方法,帮助他们顺利地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考验。另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发展性功能,即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受教育者人格健全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增强他们全面、主动地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功能。而对于我们这一类中学而言,学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少,“一对一”的个别心理辅导及小范围的团体辅导形式根本不能适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要求。因此,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对于提高心理辅导的覆盖率和有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鉴于上述因素,我校于2010年向金牛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科研室申报了《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研究》课题,并被批准为金牛区教育局“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

二、课题界定

所谓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它是由辅导教师根据班级状况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学生发展特点和心理成长规律,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开展富有趣味的、富有教育性的活动,以疏导学生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挖掘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个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它以同龄段学生成长需要为辅导目标,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拒绝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科知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性、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不同于一般的主题班会活动,也不同于团体心理辅导。

  

三、研究目标

1、探索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班级心理辅导活动

2、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学生个体在交往过程中观察、学习、体验,在实践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发展自我;调整改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训练学习本领,培养自主学习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班级团体内活动中,为学生获取青春期知识和排除成长的烦恼提供理论支持和操作本领的支持。通过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的“心理训练”,习得人际交往知识,模拟社会团体活动,练就人际交往能力。

3、提高班主任教师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初一至高二全体学生

(二)研究内容

1、适应中学生活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研究

2、中学生青春期心理障碍排除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研究

3、中学学习方法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研究

4、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研究

5、中学生考前心理辅导及应试策略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研究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20103-20108月)课题准备阶段

搜集国内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及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面的信息。

第二阶段:(20109-201012月)调查研究阶段

课题组采用座谈、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调查学生在学习、交往与青春期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及疑虑,完成相关调查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20111-201212月)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实践阶段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疑虑,设计心理辅导活动,对班主任进行相关培训,并开展活动。

第四阶段:(20131-201310月)总结阶段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撰写相关论文,汇编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集,完成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研究报告。

六、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调查中学生中存在共性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

实验研究法:以中学各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适应各年级学生心理成长特点的心理训练活动。

文献研究法:借助心理学理论,指导研究实践,并从活动实践中归纳提炼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以行动研究策略统领本课题的研究。即实验研究者根据学生中出现的共性心理问题,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总结反思活动效果,修改并完善活动方案。

七、研究成果

经过三年多的研究,本课题组基本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多项成效,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认识成果

1、通过自行编制的《成都铁中学生心理调查问卷》,对初一到高二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初一至高二年级学生,其中:初一:99人,初二:84人,初三:51人,高一:111人,高二:97人。

统计结果如下:

1)基本情况

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这一概念有点了解。

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64.8%学生比较关注。

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超过一半都是从书籍杂志上获取的。

2)压力和情绪

61.1%偶尔会感觉有压力,26.6%经常会感觉有压力。

压力源主要是来自学习方面(76.5%

49.2%偶尔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过困惑和担忧,25.3%的学生经常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

面对巨大的压力,60.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一些办法,但不一定有效。

遇到压力,学生更想对知心朋友和同学倾诉。

在日常生活中,过半的学生会有较大的情绪起伏。

12.3%的学生会经常莫名其妙的发脾气。

3)人际交往

24.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与他人沟通交往上存在障碍。

在与同学相处时,32.7%的学生会感到压力。

56%的学生觉得自己需要在人际交往的技巧上获得指导。

4)青春期

32.3%的学生对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的很少。

39.3%的学生在与异性同学相处时,会感到紧张和有压力。

82.4%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有必要接受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5)考试心理

91.9%的学生都在考试前感到过压力(10.1%每次都压力很大)。

82.9%的学生在考试进行中觉得紧张(20.5%经常都会觉得紧张)。

80.2%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考试心理及应试策略的辅导活动。

根据调查结果,经过课题组讨论明确了本课题研究内容,包括:

1)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心理辅导活动研究;

2)如何有效控制青春期情绪的心理辅导活动研究;

3)如何有效缓解压力的心理辅导活动研究;

4)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活动研究;

5)中学生考前心理辅导及应试策略的心理辅导活动研究。

2、在课题研究中归纳提炼出了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特点,即活动性、情境性、主体性、互动性、和谐性、鼓励性,并以此作为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指导和准则。

1)活动性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要以学生的活动构成辅导过程的基本环节,精心设计好活动形式是辅导成功的关键。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一定要“动”起来,因为“活动”与“发展”是团体辅导的生命动力所在,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的活动主动实现的。“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是主体“活动”的最终目的。只有活动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改变学生的意识和情绪状态,使他们专注于辅导主题的展开,从而降低心理防御水平,以更好地敞开自我的内心世界;只有活动才能打破课堂环境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灌输为主”的固有模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以受导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辅导过程,并增强团体辅导的开放性与实践性。

2)情境性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要从情境体验开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活动设计要尽可能生动有趣,使学生喜闻乐见,专注投入。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任何学习都应从情境开始。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问题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发展的,所以,把来自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放回到类似的环境中去再认识,重新进行调整,这既有它的针对性,又有它的实际效果。它有助于学生澄清问题的实质性情境,体谅当事人的情感,发现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筛选出令人满意的行为模仿标准。

3)主体性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要引导学生自我改变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不要由教师代替学生作出决定,助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助。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在能力,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治疗,而是为了唤醒学生内在的这种需求,激发学生改变自我的动机和潜在能力,以促进每个学生的自我发展,包括使每个学生了解自我、寻找自信,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因此,必须让每个学生成为辅导活动全过程的主体和主角。辅导教师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包括后进学生。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和团体对自己的关注与尊重时,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会得到真正的张扬。

4)互动性

团体中每个成员认知的矫正或重建、情感的体验或迁移、行为方式的改变或强化,都依赖于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而在班级环境的互动强化作用往往比个别的辅导帮助更有成效。

互动的前提是参与,班级心理辅导必须促成一种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话。

5)和谐性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师生真情的流露、心灵的交融,教师要转换“教育者”的角色,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要力求使学生尽量少受心理防御机制的阻碍,尽可能揭示自己最核心的情感,尽可能揭示一个真实的自我,以便使自己能被大家如实地看待和评价,并从他人那里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反馈。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改变自己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方式,体会学习、生活的美好内涵。这一切,都有赖于一种彼此信任、和谐的气氛的形成,而其关键则是班主任的“角色”是否能真正到位。

6)鼓励性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每个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更新的历程,它需要在一种彼此尊重、接纳、信任的氛围中,放下个人的防卫意识,与其它成员进行探讨、分享,彼此给予回馈、鼓励和建议。因此,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拒绝对学生作否定性的评价,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受到伤害的状态下学习与成长。

教师始终要注意保持一种随和、宽容、接纳的态度,支持、鼓励学生在团体中自由发表意见,充分与同伴沟通。即使学生中出现了一些较为偏激或是明显错误的看法,教师也不要简单否定,而应采取温和的态度,把问题反馈给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并让有错误观点的学生参与其中,教师也可以特地加入该组讨论,通过组内交流来澄清该生的错误认知或态度,然后在全班重提旧话,请这个学生自己再来谈谈新的认识,从而避免了教师或同学直接的否定性评价。

3、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极为重要的载体,它的作用也是其它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载体所无法替代的,表现在:

1)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满足了相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

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来说,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是第一位的。而一般说来,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上,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许多困惑,基本上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完全可以通过班级群体的心理辅导活动,来促进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水平上得到提高。

2)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为传输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开辟了专门的渠道

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涵盖的内容来看,涉及了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如自我意识发展、学习潜能开发、情感情绪调控、人际交往训练、青春期心理适应、升学就业与消费指导等等。这些辅导内容,有的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有的可以在学校日常教育内容中结合,有的可以在班主任的个别思想工作中体现,但相当多的内容是很难在课堂上或班团(队)活动中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如果硬要渗透结合,就可能弄成喧宾夺主。因此,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这样一种可以兼顾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各种心理需要的团体辅导形式就应运而生。

3)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为学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过程提供了广阔的心灵舞台

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操作过程来看,在实施各种辅导目标时,无论是认知的转化、情感的升华,还是情绪的调控、行为的训练,都有一个发生、发展、蕴蓄直至提升的渐进过程,都需要有一段相对说来比较充分、比较集中的辅导时间,并需要围绕一个比较专一的辅导主题。恰恰在这两个条件上,课堂教学渗透班团(队)活动结合这些载体都是难以保证的,唯独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才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广阔的心灵舞台。

 4)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设了团体互动的融融氛围

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人个性发展的影响来看,它不应该是一种严肃呆板的说教或居高临下的训导,而应该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一种人际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友爱关系,是一种人性化教育的融融氛围。当学生身处班级中接受团体心理辅导时,他的情感体验和心灵上受到的震撼力是他在个别辅导、主题班会、课堂教学及心理健康理论讲座等其它场合下所无法想象的。

(二)操作成果

1、通过课题研究,逐渐总结出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要求:

1)正确表述辅导理念

由于担任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师大都是班主任,而非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而且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班主任很可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会成为发展性团体辅导的主力军,所以,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在设计辅导活动时首先碰到的难关就是如何把握辅导理念的问题。辅导理念是辅导教师设计班级辅导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指南,它反映了辅导教师对组织某一次辅导活动的理性思考,它侧重于表述辅导教师对辅导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2)恰当设定辅导目标

第一个是目标明确,要求在主题明确界定的基础上确定辅导目标,即本节课要达到的目的,不能泛泛而谈、泛泛而做,似是而非。

第二个是目标集中,即针对主题,集中分析,逐层瓦解。

第三个是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即辅导目标不能太抽象、太理论化,必须是通过活动、体验、感悟能够体会和认识到的,也就是说在课时的限制内能够真正达到的。

3)精心设计辅导活动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具有极强的活动性,要求以板块式活动推进课堂进程,一个环节扣一个环节,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小品表演、小组讨论、辩论会、故事接龙、自由联想、抢答赛等方式,为学生设计情境,或者提供开放式问题空间,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要求设计者精心选取能够反映辅导主题的活动方式,综合考虑活动所需空间、参与范围、所需材料道具、活动控制等问题,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活动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4)认真理清辅导思路

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时,除了界定辅导主题、确定辅导目标、选取恰当的活动之外,必须认真理清思路,安排好活动进程,控制好活动的进展程度,恰当引入主题,做好环节之间的衔接,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生主体参与率很高、课堂活动流程动感很强的学校教育形式,辅导活动的现场是瞬息万变、很难预测的,很多原先在纸面上形成的方案设计拿到课堂上就实施不通,并且由于心理课涉及人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人与人之间具有差异性,设计者还应充分考虑到突发状况的发生,做好适时控制、正确引导的心理准备,防止产生认知偏差和错误导向,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完成,努力达到确定的辅导目标。

2、通过课题研究,生成了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确立

活动

主题

课前准备阶段

设计

活动

方案

总结、

点拨

提升

情景

导入

展开讨论

主体活动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包括确立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两个部分。

辅导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需求,分析班级学生活动基础(含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及特点、理解能力、表述能力等),确立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

如胡琳老师设计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我就是我》,是针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进行的。活动方案首先对学生情况进行了分析:“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以后,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他们开始探索真正的自我。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自我观念还处于不稳定阶段,如何正确和积极地评价自我,对于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健全的人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特别重视同伴对于自己的评价,积极地评价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活动的主题及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2.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学生自信心;3.帮助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正视自己的不足,勇于面对困境。

2)主体活动阶段

第一步,情景导入

好的活动主题,必须有恰当的载体和良好的呈现方式,设置生动的“问题”情景导入活动,作用于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使其加深感受。可采用的方法有:

小品表演法导入根据活动主题和要解决的问题,先由学生表演小品,展示故事情节,引出讨论话题。

实物情景法导入即通过展示实物导入活动,配上生动的语言旁白。其基本要求是展示的实物要与问题的内涵贴切,旁白语言要有启发性,有助于诱导学生思考讨论。

媒体情景法导入:即把要讨论的话题制作成图案和文字投影或动态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

胡琳老师设计《我就是我》中,第一个环节就是向学生展示班上几位同学从小到大的照片,引导学生在关注生理上在发生着一些变化的同时,也要关注心理上的一些问题:“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有哪些优点?” 第三个环节以小品表演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几个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引导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失落时应该保持积极正确的心态。

第二步,展开讨论

根据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特点,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尽可能让每位学生参与活动、参与讨论及其感受的分享。其前提是,学生要能对问题有深刻的认识,要知道“是什么”及“为什么”。重点是要启发学生讨论“怎么做”。在分析讨论过程中,辅导老师用“接纳”的态度倾听学生的发言,让每位学生言无不尽。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更不能轻易点评学生发言中的错误,否则可能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学生的发言,辅导老师作及时的归纳并板书,学生会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发言的积极性会更高。需要说明的是,接纳学生的意见,并不是无原则地肯定学生的言行,不能随意地说“很好”,但也不轻易地说“不好”。如发现讨论偏离主题,老师可适当引导。为了活跃讨论气氛,可设计交替插入适宜的文娱节目或心理戏或做游戏。但不能主次不分,不能把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演变成文娱表演活动课。

如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我有我精彩》中,在分小组进行插花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每一种花或植物在花束中代表的意义是什么,然后进行全班分享。在学生解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提问,如“你们插花的过程中怎样设定每种花在花束中的位置的?”“蕨这一类植物不能开出美丽的花,你们小组怎么想到它具有这样的意义的? ”“满天星或小雏菊花朵那么小,在花束中显得那么不起眼,你们为什么觉得它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等问题来强化学生是否清楚地挖掘了各种花的优势及独特之处,以及各种花之间的优势互补。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回归自我”,引导学生将花与自身进行联接,促使学生积极认识自己,激发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进行自我心理调整。整个过程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步,总结、点拨、提升

在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辅导老师要及时围绕是什么(即要讨论什么问题)、“为什么”(即发生问题的原因), “怎么做”三个活动环节加以总结。学生由于受其知识与阅历的局限,看问题往往偏颇、不全面,老师要加以点拨,用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加以指导,使学生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实的提高。由于学生站在自身的角度上思考怎么做,他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常常不尽合理甚至是错误的,辅导老师虽然以接纳态度不轻易否认,但也需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的方法,完善“怎么做”,改善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如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我有我精彩》中,教师在最后进行总结点拨:“每个人都希望成为自己理想的样子,可现实并不一定如你所愿。你是谁,长的是否漂亮、是否帅气,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你的父母是否有钱是否有地位等等,是我们不能选择和决定的。我们可以选择怎样去接受与面对现实,我们会感受到每个人的特点、个性和优势都不一样,当我们能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独特之处,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努力让自己变得有价值、变得重要、变得快乐,我们都可以绽放自我生命的精彩。”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感悟之后,又再一次明确了本次活动的目标,深化认识。

3、在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还应处理好下列问题:

1)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活动时,常常会处于教育者和辅导者之间的角色冲突。教师的角色到位应该体现在理念、教育方法和关系三方面的到位。理念上,要对每个学生有积极的信念,相信每个孩子内心蕴藏着积极的资源,相信每个孩子是可以变化发展的;方法上,教师要重“导”,不重“教”,通过启发、暗示和创设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活动兴趣,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及时鼓励,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欣赏和肯定,以此来营造集体气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关系上,师生之间可以是朋友关系,有时,教师在参与讨论中作出自我表露,不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让学生觉得老师更加真实可信,这样才能在辅导活动中营造宽松、真诚、和谐的氛围。

2)激活学生的心理历程

鼓励学生参与心理辅导活动,最终要让他们的心智得到成长。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是影响辅导活动效果的一项重要因素。而学生的参与度又与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心理历程有关。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参与动机,这需要教师设置一些有吸引力的情景,引入主题。同时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鼓励学生自我表露,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活动中情绪饱满和放松。

3)小组发动和环境设计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要求人人参与,若要每个学生都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一番,时间不够。可见,更多的学生是在小组里表现。小组组织与发动得如何,同样是一个重要因素。

环境设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要求每个学生行动起来,要求小组活动起来,但教室里的一排排课桌椅,限制了同学们活动的空间。有人把它称之为“秧田式”座位。我们在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可打破这种“秧田式”座位的格局,让活动的进行更加自如和顺利。

4)弄清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和主题班会的区别,防止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主题班会化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与主题班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能相互替代。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既有思想方面、品质方面、行为习惯方面及法制观念方面的原因,又往往还伴有心理方面的原因。主题班会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等教育,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从心理的角度切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心理卫生保健和心理训练,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与主题班会可互为补充,共同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和道德行为。

5)防止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带有思想品德课色彩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人性由内向外自我张扬,不是政治思想观念由外向内的影响或灌输。因此,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情境体验开始,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多想、多动、多体验、多感悟,自得自悟,促进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在具体实施中,不能用政治术语代替心理辅导术语,用“说理――明理――教导”的教育模式代替辅导等,从而导致课堂学生沉闷不语,教师点名发言,为弄懂一个概念有问必答,使学生的心理压力不能释放,消极情绪不能缓解,失落心态不能调节,自我体验不能升华。

八、研究效果

1、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1)学生主动获取了心理健康知识

学生在心理辅导活动中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而是通过自身的体验、感悟,来获得促进自己心理健康发展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会从内心自觉接受,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用自己的力量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有学生在课后心得中写到:“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的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经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自信。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一味的比较最容易动摇我们的心态,改变我们的初衷,而比较的结果,使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傲。”“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优秀的,都希望尽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超越自我、改善自我,所以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中,我们不应该看轻别人更不应该看轻自己,得相信自己的能力是无限的,对自己要自信。”

2)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辅导活动中,学生在同学与老师那里学到了许多学习技巧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改善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成绩。并通过考前心理调适及应试策略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轻松的心态顺利应对高考、中考。近三年来,我校学生在高、中考中屡创佳绩,许多学生都考入自己理想的学校,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在成都市也获得了很好的声誉。

3)学生习得了正确宣泄不良情绪、排解心理烦恼的技巧

中学生的情绪和感情不够稳定,处于过渡时期。比如,有时为一点小事而伤心或大发脾气,有时为某次考试不理想而沮丧。有的学生时常被悲观、忧郁、孤独、紧张等不良情绪所困扰,导致学习没兴趣,精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以往的个别心理辅导中,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因为情绪的问题前来咨询,而通过 “认识情绪”“学会调控情绪”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学生对情绪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学会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来调控情绪,因情绪问题前来咨询的学生明显减少了。

4)学生间正常交往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为广大同学搭建了一个轻松、愉悦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模拟人际交往的场景,为他们将来适应各种环境创造了条件。原有一些内向、少言、不善与他人交流的学生,由于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活跃的气氛和师生间的平等交流等,激发了这些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多了与他人交流机会。

学生在课后心得中写到:“通过这些活动,我从对自己小组的事漠不关心到主动帮忙想办法,我发现我可以和他们成为好朋友,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我学会了很多技巧,明白了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要勇于跨出第一步,并且要注意很多细节上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很重要的,能够让人们相处的更和谐、更能有共同语言。”。

5)学生顺利地度过了青春期

由于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开展对青春期知识的学习、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青春期心理的烦恼和困惑,而对于异性交往问题的指导,使得一些的学生走出了青春期情感的沼泽,把精力转移到了正常的学习与健康的活动中。

2、显著地提高了教师的教育能力

1)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了,对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近两年,我校班主任老师都参加了成都市心理辅导员C级培训,目前已有83人取得了成都市心理辅导员C级证书,其中还有8人现在正在参加成都市心理辅导员B级培训。这些专业的培训丰富了教师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提升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2)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通过本课题研究,“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风气越来越浓。班主任工作总结水平不断攀升,老师们归纳撰写了几十篇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课题组将这些方案整理成《成都铁中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集》,供班主任老师开展活动借鉴或模仿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

3)增加了班主任老师对班级的管理办法;

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和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实践,丰富了班主任工作方法。很多班主任老师一改过去“训话式”、“任务型”班会课,感受到现在面对学生自己的笑脸多了、办法多了、方法活了、教育效果好了、做班主任的乐趣也多了,使得班主任工作不那么枯燥乏味了,而每周一次的班会课,也有了更多的主题和选择,很少黔驴技穷了。

4)教师更主动地将心理健康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平等、生动活泼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理念既教育了学生,也熏陶了老师,师生间的“代沟”在活动中得到了淡化。教学相长,许多学生有见地的发言使老师增长了知识,促使教师自觉地放下“架子”,自觉地走下了教师的“神台”。许多教师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将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活跃了,也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部分教师将自己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形成的论文、案例在各类评比中获奖。

九、研究反思

因课题参研人员及各班主任老师大多非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时可能会混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两个概念,把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从而导致心理问题德育化,教师以“管教训导”的面孔出现、长篇大论地说教,指名道姓的批评、对号入座的检讨、苍白无力的点评、花里胡哨的形式等,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兴趣,产生厌烦,辅导失去了实效。

另外,由于受理论水平和教学任务的制约,课题研究中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在研究中有时存在着简单重复,在有些辅导活动中,对学生活动与行为训练指导关系处理不当,往往重视了学生活动而忽略了对学生素质的提升,重视了师生平等而又忽略了教师的点拨等等。今后我们还将对原有活动方案在应用中再作联系实际的修正,以提高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高效性。在现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每学期作好对新任班主任的相关培训。力争每学期在各年级中开展12次观摩研讨活动,以不断完善和提升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水平。



来源:成都市铁路中学  编辑:yu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