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课改动态 >> 文章正文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
发表时间:2012-2-17 10:27:50 来源:成都铁中 编辑:yuyu
点击/评论:8950/0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

成都铁中 杨茉

摘要:通过分析造成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感觉物理学习困难的一些原因,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提出几点对应措施,使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的特点,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

初中生升入高中后,物理学习难似乎变成了一种普遍的呼声,很多在初中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物理成绩都有所下降。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在课改前使用全国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初高中教材由人教社一家编写)时,教学过程中的衔接问题就已经存在。近几年来中学因为课程改革而使用新编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得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因此,正确处理好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势在必行。

高中物理较之于初中物理,不管是在知识层面,思维层面还是在学习方法上都有较大的跨度,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使学生能够顺利跨过这级台阶,获得后续发展能力尽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就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起始教学中主要的困难与原因

1、  从初高中教材分析

初中教材图文并茂,题型少而简单,常常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看得见,摸得着”。并且注重定性介绍,比较形象。而高中物理所讲述的内容要求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建立物理模型等方法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相当抽象。这对学生的知识与思维能力要求有很大的一个跨度。

其次,初中物理内容少,课时充足,一节课的容量较小,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重难点进行反复强调与练习。而在高中,知识难度大,容量多,进度快,使学生一开始较难适应。

最后,高中物理学习的数学知识衔接也不到位,使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产生困难。如在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中所需的三角函数知识,在学习速度时间图像与位移时间图像中所需的相应函数知识。

2、  从学生情况分析

许多学生在刚进入高中时,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都还停留在初中阶段,不能适应高中学习的节奏和难度。

首先从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上看,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后学生只要在课堂基础上稍加复习和总结,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而高中物理知识难度大,逻辑性强,知识更加抽象并且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初中单纯的多看、多记、多背的方法明显已经不适用于高中学习。

其次,从思维方式上看,由于初中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很容易找到可见的生活实例,而且重在定性介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以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形象思维,学生思维逐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而高中更注重定量的逻辑分析,知识也更加抽象。对高中学生要求能够利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归纳各种物理情景,分析多个物体,多个过程的复杂问题,形成抽象思维,能利用推理判断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

最后,犹豫初高生的年龄段不同,他们的心理发展状态有很大的不同。高中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社会接触面更广,社会交往更加频繁。升学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速。但是由于儿童心理的变化发展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增加,而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其实更接近初中生,他们对高中物理难度高,较抽象的特点缺乏思想准备和心理接受能力,这样在心理方面产生了压力。

二、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一些措施

1、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教师应把调动一切手段来引起并保持高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作为主要任务。学生对物理学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为跨越物理难学的台阶增添动力。新教材在充分消化初中物理知识的前提下,突出教材内容的有趣性、丰富性和时代性。在课文中经常出现生活化的图片、有趣的短文都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大量应用身边的实例、现代技术和书本上提供的各种实验以及阅读材料等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从现象中看总结规律,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的适应高中阶段的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举几个例子。如:在上课时,设计有趣的物理情景,尽量和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相联系。留给学生比较有趣的小课题,让他们分组自己分工调查研究,然后做出小组报告,相互评价。

2、  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在学习中做好新旧知识的同化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困难。如何把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的达到知识的迁移。关键在于切实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需要认真分析学习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达到使学生把旧知识同化新知识的目的。

如讲弹力,在初中阶段只提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也讲了压力的大小,但都没有涉及产生弹力的原因。而高中教材讲弹力,不仅要分析产生的原因,而且要讨论弹力的大小以及他的方向。这就比初中学习的知识抽象,难度也大。那么如何促使知识的同化呢?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可以再现弹簧生长于压缩的形式,分析弹力产生的分原因和方向然后演示其它物体产生形变而产生弹力的现象。目的是利用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最后作微小的形变的试验最终得出物体之间产生弹力的条件。这样的方法及过程就跟初中知识衔接起来,又满足了高中学习的要求。

3、  注重思维方式的衔接、指导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初高中物理的内容和要求差异大,学生必须转化思想,正确对待高中物理的学习。开始教学时,放慢进度,给一段时间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教学,使学生逐渐转换思维与学习方式。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静态思维多于动态思维。因此到高中学习时思维方法跟不上。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帮助学生提高动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性和辐射性思维能力,如弄清弹力的概念之后,可以自己列举一些产生弹力的现象,分析那一些现象是由弹力产生的。

同时,在高一开始教学时,就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听课与做笔记的方法,预习与复习的方法等事项。改变有些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时死记硬背的习惯。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不断渗透各种方法:归纳法、类比法等。

4、  教师积极完善自身,不断满足课改要求,不断满足中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物理教师应该充实物理知识,拓展科学与人文知识,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其次,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知识,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时间禁言相结合,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

高中物理课程相对于初中而言,难度大,进度快,知识抽象,逻辑性强。而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更高,所以在高一阶段,尽快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是高一教学阶段的第一个重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起引导作用,而学生是处于主体地位。要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也要学会学习方法,更能独立的利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并逐渐培养分析问题和结局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来源:成都铁中  编辑:yu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