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教改科研 >> 课题研究 >> 文章正文
学校体育俱乐部功能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0-1-18 16:19:59 来源:成都铁中 编辑:yuyu
点击/评论:16755/0

学校体育俱乐部功能的研究

 

一. 课题的提出

1.1 理论依据

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其身体的生长发育,形成生动活泼的性格,达到全面发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能力。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肌肉、骨骼、心肺、神经系统等方面发育水平已较小学生有了较大提高,这就为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主要途径,另外还有体育课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工作中较为复杂的工作,学生在体育课中获得的知识技术技能的巩固,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身体素质的保持和提高,都离不开课外体育活动。但是课外活动往往缺乏组织性,基本上是各班分散活动,经常只是少数人在进行活动,大部分学生是旁观者,场地不够的学校还存在着各班争场地和器材的现象,有时甚至发生冲突!而即使有教师进行组织,也只是被看作是体育课简单的延伸,其组织形式脱离不了体育课的影子,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权,活动内容单一,形式机械,难以调动学生活动的激情。

那么如何将这些体育课外活动组织起来,加以正确引导,让体育活动的开展不止局限于个别人和个别群体呢?如何利用校园这个小环境,使活动的内容更全面,使参与的人群更广泛,使活动的天地更广阔,弥补体育课诸多不足,使学生能够较好的完成新课程标准的五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呢?将各种项目的小群体活动变为有组织的活动,以俱乐部的形式出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俱乐部本身具有的团体性,首先就使其具有一定的组织性,而本身活动的特点和形式,又使其具有极大的针对性,并且其本身的容纳性和参与性强的特点,能够容纳更多的学生参加。

学校体育俱乐部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活动时间,以个人兴趣爱好为基础,以学生自己的组织力量为主体,通过体育技能练习和比赛,力求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发展为目标的运动团体。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功能体现在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如在学校俱乐部的活动中,学生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而他们有动力,有勇气,有自觉性,有具体的锻炼目标,通过目标的激励促使学生自觉训练来达到一定的成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努力。因而能够较好的掌握所选的项目的技术。特别是在俱乐部内部,有很好的比赛氛围,在比赛中提高技术水平,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真正使学生在参与意识方面得到加强,参与能力方面不断提高,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意识和培养良好的习惯。

建立学校体育俱乐部制度,是为了全面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结合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两项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才能、兴趣与爱好,以俱乐部形式组织教学和开展课外、校外体育活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一种体育教育模式。

1.2 现实依据

现在许多中学生,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减少甚至放弃了体育活动,导致体质不断下降,“胖墩”、“麻杆”、“近视眼”在逐年增多,体育活动光靠每周两节的体育课,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要求,课外体育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校在体育课中实行分专项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外体育活动,建立学校体育俱乐部制度,尝试探讨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功能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二. 研究目标和内容

2.1 研究目标

本课题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充分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锻炼与学习的能力,满足学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本课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对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功能进行深入分析,以为建立中学生体育俱乐部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就学校体育俱乐部对学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2.2 研究内容

体育活动课中以学校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活动的组织过程,以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功能及价值为研究内容。具体包括:学生体育活动(活动量,活动频率,体育兴趣等)调查、学校体育俱乐部组织结构、功能及效果(学生调查,教师访谈等)分析。

. 研究措施

3.1 研究方法

实验法:实验对象与实验时间:实验对象是我校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学生。研究时间为20079月~200812月。实验操作方法:实验组按照新设计的俱乐部式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校外体育活动;对照组则用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和开展活动。实验后对两者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课程改革文件,参阅国内、外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学等方面的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需要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对所有实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设计了2份,一份在建立俱乐部之前,对学生的初始状态进行调查的问卷,下发360份,回收350份,其中有效问卷336份,有效回收率93%;另一份是俱乐部经过一学期运作后,对活动效果进行调查的问卷,下发360份,回收347份,有效问卷326份,有效回收率90%;俱乐部在经过一年运作后,再对其活动效果进行调查,下发360份问卷,回收345份,有效问卷321份,有效回收率89%

3.2 研究框架

完整的课题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修正。由校长挂帅,学校教科室指导,全组上下共同努力。充足的器材设施,合理的场地安排,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学校体育俱乐部由学校主管校长、教务处、体育组和学生会共同负责,组成俱乐部领导核心,下分设若干专项俱乐部。体育俱乐部中所有职位全部由学生骨干担任,通过学生选举产生。教务处和体育组负责教学管理,安排教师、教学时间、教学场地、协调学生选择各单项俱乐部等。学生会负责组织各单项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竞赛,形成四级管理体系。

俱乐部在开学前,向学生公布俱乐部的项目设置、教师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条件,自由选择和确定参加俱乐部活动的项目。具体学校俱乐部的功能研究实施框架请见下图:

四. 研究成果

4.1 理论成果

4.1.1 实施学校体育俱乐部的两点优势。

一方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动练习,教学单元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出发点,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采用按层次分组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和运动形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更灵活的选择,俱乐部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个体在独立或自主行为中展示出来,这种模式更能体现创造性、选择性相结合,从客观上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条件。如学生们在进行足球比赛中,根据场地条件和人数限制,自主设计了网式足球,联体足球等比赛形式,诸如此类的比赛极大的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环境。

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生长发育,体质的增强,基本活动技能的掌握,与学生日常身体锻炼习惯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而学生身体锻炼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体育活动价值充分认识的水平,即学生的体育态度水平。俱乐部教学的内容,教学计划的安排,都是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制定,增加了体育教学的透明度,学生可根据计划的安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活动,在身体活动实践过程中,对锻炼的价值、体育的内涵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积极锻炼的动机,养成锻炼的习惯,不断提高体育态度水平。学校俱乐部的各个专项俱乐部中,不仅设置了如“队长”或“体育骨干”等常规职务,每个俱乐部还依据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富有特色的流动职务,如乒乓球俱乐部设立了“联赛冠军小明星”;排球联队设立“最佳明星六人组”等等。

4.1.2 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体系。

体育俱乐部的设置以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顺应现代体育发展趋势,充分考虑体育课程的特殊性,紧密联系本校实际。俱乐部在开学前,向学生公布俱乐部的项目设置、教师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条件,自由选择和确定参加俱乐部活动的项目。

尝试建立起符合我校自身特点的学校体育俱乐部组织结构。学校体育俱乐部由学校主管校长、教务处、体育组和学生会共同负责,组成俱乐部领导核心,下分设若干专项俱乐部。各专项俱乐部中所有职位由学生骨干担任,通过学生选举产生。教务处和体育组负责教学管理,安排教师、教学时间、教学场地、协调学生选择各单项俱乐部等。学生会负责组织各单项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竞赛,形成四级管理体系。具体形式如下图所示:

 

4.1.3 形成了合理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由于俱乐部式教学模式采用多类型、多层次的组织形式,确定多层次、多维度的活动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单调、乏味的形式,能使学生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更好地得到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需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更加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最大化地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在具体的活动组织形式上,要求打破传统活动组织形式,以专项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如同一专项俱乐部要按学生性别、年龄、身体条件、运动技能水平,分初级、中级、高级3个层次,采用分层教学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参加,每个层次都有教师负责组织和辅导,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真正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比如我校的定向及模型俱乐部中,由教师分别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设置的“草根培训项目”,已经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4.2 认识成果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俱乐部这种活动模式日益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高涨,学校群体活动广泛开展,体育竞技水平稳步提高,输送体育人才的渠道进一步拓宽,与社会体育联系更加紧密。以下所罗列的各种成绩可以体现出实施学校体育俱乐部两年以来的一些成果:

1. 四川省健美操锦标赛国家预备组女单第一名、第三名、第四名、第八名。

2. 成都市中学生健美操比赛啦啦操第一名。

3. 成都市中学生健美操比赛大众五级(初中组)第一名。

4. 成都市中学生健美操比赛竞技组第二名。

5. 成都市青少年车辆模型分站赛四驱车轨道赛中学组普及级单项团体第一名。

6. 成都市青少年车辆模型分站赛四驱车拼装中学组提高级单项团体第一名。

7. 成都市阿迪达斯中小学足球联赛第四名。

4.3 实践成果

学校相继成立了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定向越野等单项俱乐部。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四点到六点面向学生开放,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学生的俱乐部活动时间。具体方法和措施如下:

⑴.学校规定凡现在的学校每一位学生自然成为成都铁路中学青少年俱乐部的会员,每名会员有义务向俱乐部缴纳会费(暂定为五元钱每学期)并按时参加俱乐部的活动。

⑵.学生可根据自已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项目,一但选中必须坚持一学期,中途不能换项。

⑶.每周一、三下午为初一和高一学生俱乐部活动日;二、四下午为初二和高二学生俱乐部活动日;周五下午高三和初三学生俱乐部活动日。俱乐部的活动时间,任何个人和班级都不能占为它用。

⑷.俱乐部器材由专人保管,各单项配备专职辅导员一到两名(由体育教师担任)。负责学生考勤,根据学生特点指导学生练习。

⑸.俱乐部辅导员必须要有系统的计划和进度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记入学生的体育课成绩。

⑹.俱乐部定期举行年级和班级的单项竞赛,从中发现苗子重点培养,组建学校体育代表队,参加省、市级体育比赛,为学校争光。

五. 研究效果

5.1 学生方面

5.1.1 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自愿参加、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锻炼与学习,教师起指导作用的体育俱乐部组织形式,是中学体育活动课较好的组织形式。俱乐部成员在活动中的“全方位地参与”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能够较好地完成体育活动课的目标和任务。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讲究“师道尊严”,教师主导一切和强制管理的做法,使学生对体育教师产生一定的威慑心理。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原有的角色,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方式,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学习、互相支持帮助的过程中,加深了理解,增进了友谊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熟悉或陌生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使人与人、队与队、运动员与观众、运动队与社会之间交往频繁,从而增进了相互了解,促进了互相理解和尊重,提高了团队意识,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同时也使学生融入了集体,接触了社会,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5.1.2 培养了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精神

体育俱乐部给学生提供了参与多种体育集体练习、游戏和竞赛的机会,有助于竞争意识、个体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如:教师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制定合理的规则,并对其技战术进行指导,对比赛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又如:为体现比赛的公平性,教师根据学生性别、体能、技能方面的差异,在短跑中采取“让分赛”、“让距跑”、“让时赛”等方法,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敢于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参与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学生更学生更具有积极进取、敢于拼搏、团结合作的精神。

5.1.3 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学校体育俱乐部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体育活动、参加和观赏体育比赛的机会。教师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能对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和作风进行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良好道德风尚的影响,并通过举办裁判员培训班学习的方式,了解有关体育项目的规则,使学生从参与比赛和观赏比赛的亲身经历中学会识别什么是符合或违背体育道德要求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养成自觉维护体育道德的良好习惯。

从观察中发现,参与学校俱乐部的学生在参与各种形式的比赛中,能做到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失误则能给予谅解和鼓励;在观赏他人比赛时,对双方运动员的精湛技艺和精彩表演给予热情的支持与喝彩。而没有参与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学生在比赛中则时常出现违反规则,不服从裁判判决的现象,有时甚至谩骂、有意碰撞或攻击对方队员。在观赏他人比赛时,有时会出现冷嘲热讽,喝倒彩等不礼貌、不道德的行为。

5.1.4 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一改过去那种传统的、封闭的体育锻炼的做法,采用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学习形式,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经调查发现,参与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大多数学生能帮助他们的家长制订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计划,并能督促其家长坚持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改变了他们的健康状况。不少家庭还添置了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等体育器材,节假日期间,一些家庭还养成了全家出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5.2 教师方面

5.2.1 教师角色的转变

体育教师的角色,由过去教学大纲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体育课程的开发设计者。几年来的教改实践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在学校体育各项工作中,最难是体育教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体育教师本身的观念转变。许多教师对现代教育教学发展态势、各种模式的内涵知之不多,不能深刻全面地把握教学模式的实质意义,容易造成换汤不换药的局面。因此,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是保证学校体育俱乐部正常进行下去的基础。

5.2.2 有利于教师专长的发展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的教学专长:俗话说“尺有所短”,每个体育教师并不一定是“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因此受教师个人能力的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学范围受到限制,学生的较深层次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开展俱乐部活动,体育教师的在某一个方面的教学专长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精力相对来说要较为集中,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满足学生深层次的需要,指导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某一项运动技术。

5.2.3 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同时,俱乐部活动开展也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深化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学校,体育教师也应不断地自我进修,开拓信息方面的知识,才能不落后于时代,提高自己综合能力:即教学能力,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训练能力,思想教育能力,体育科研能力,保健能力,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将俱乐部的活动更好的开展起来,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

我校开展的中学体育俱乐部活动,能有效地满足学生对交往、自我调节的需求,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能够达到增强体质、掌握一定运动技术水平的目标。在学校体育俱乐部的运作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自身专项特色的优势,使自身职业价值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且使得自身的工作愉悦感和幸福感都有所提升。

六. 反思

61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学生已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扎实的体育基础和较好组织纪律性,学生身体机能也处在最佳时期;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都有一套完整的学生管理措施,体现着较高的组织性、纪律性,这就为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62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动练习,教学单元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出发点,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采用按层次分组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和运动形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更灵活的选择,俱乐部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个体在独立或自主行为中展示出来,这种模式更能体现创造性、选择性相结合,从客观上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条件。

63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生长发育,体质的增强,基本活动技能的掌握,与学生日常身体锻炼习惯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而学生身体锻炼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体育活动价值充分认识的水平,即学生的体育态度水平。俱乐部教学的内容,教学计划的安排,都是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制定,增加了体育教学的透明度,学生可根据计划的安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活动,在身体活动实践过程中,对锻炼的价值、体育的内涵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积极锻炼的动机,养成锻炼的习惯,不断提高体育态度水平。

七. 建议

7.1 项目选择:学校在项目的选择上可参考上述的调查情况以及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力求做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2 参加对象:俱乐部应打破班级的界限,允许本校的学生和教师参加,但在活动和竞赛中,可依据能力或年龄分组进行。

7.3 师资队伍建设: 合理充足的师资队伍,是办好俱乐部的重中之重。没有相应的教师,项目将无法开展,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群体工作无法展开,训练竞赛更无法进行。因此,对缺乏师资或师资队伍结构不是很合理的,应通过引进人才或积极培养人才得以解决。

7.4体育场馆设施: 体育场馆设施,是办好俱乐部的基础。没了足够场地和设施,俱乐部是无法正常工作的。因此,若场地设施缺乏的学校,建议不应建立俱乐部形式来运作学校体育事业。

 



来源:成都铁中  编辑:yu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