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教改科研 >> 课题研究 >> 文章正文
初中生规范词汇使用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发表时间:2010-1-18 16:09:46 来源:成都铁中 编辑:yuyu
点击/评论:12058/0

一、参与课题研究人员. 2

二、课题研究的提出. 2

(一)、理论依据. 2

(二)、现实依据. 3

三、研究目标. 3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和策略. 4

1、课题拟定的原则. 4

2、课题拟定的策略. 5

四、课题研究方法及教师的作用. 6

(一)课题研究方法:. 6

(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教师作用. 6

(三)、研究步骤. 7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8

六、课题反思. 9

 

 

 

 

 

 

 

 

 

 

 

初中生规范词汇使用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本课题从200610月份开始申报,经过区教育科学研究部门的审查和专家组的鉴定,于200611月被确定为金牛区十一.五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克服工作上的种种困难,按照既定计划,已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将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参与课题研究人员

负责 人:邹明忠,男,59岁,本科学历,中教高级教师,成都市铁路中学校校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管理经验,热心教科研,领导过多次课题研究并成功结题,有一定的研究实践和经验。

主要成员:杨云雄、邓智军金东清、邓晓楠、谢晓平、祝琳、曹贝、周晓明、王丹、卢雪花、郭茜茜、唐华、刘文英、骆惠霞、黄蓉蕾、赵璐、牛晓蓓等

二、课题研究的提出

(一)、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一种创新的教育理论,那就是让教育回归到学生本位去,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终身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独立解决学习问题。讲台上的教师在思考“怎样教”,学生和家长在想“怎样学”,教育教学研究者也在探索“怎样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在基础教育课程中,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是其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种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要利用各种语文现象,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研究的能力与习惯,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有所获地学习。

2新课标及大纲的要求和重视。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及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初中生应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要求。对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也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教学内容和目标。由此可见新课标和大纲对此问题的重视。

 

(二)、现实依据

1、填补研究的空白

汉语词汇演变的研究目前多是在高等学院中进行,而且多偏重于历史演变、民族文化融合、词汇使用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很少在中学展开,也少有偏重于现实生活中从网络语言,广告语言,外来语言,新兴语言的产生、交流的研究,更没有过以汉语词汇演变的调查研究结果来规范中学生的口头、书面语言使用的尝试。此项研究,在“语文学习策略”的系列研究中,有一定得创新性,同时也能把语文学习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又在生活实践中总结经验带回语文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而言,这个课题研究也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2、现实的需要

交流、融合空前加强。成都作为新兴娱乐城市,接受融合新生文化的速度相当之快。而作为现阶段的初中生,正是对外界充满好奇,渴望尝试新生事物。而且由于他们缺乏分辨能力和自控能力,往往是不辨良莠地囫囵吞枣。这样的情况反映了语文教学中已经呈现出了严重的问题:

1)词汇实际掌握量下降;

2)词汇使用不规范,连带语法使用也错漏百出;

3)养成了随性的“垃圾文学”习惯,对祖国语言文字不严肃;

4)反映在各级考试中,表现为词不达意,语句不通,严重影响得分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使用切实有效地策略来应对。不是老师用“老牛拉破车”的形式强行扭转,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自行发现,自我领悟,自觉规范。这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新理念。

三、研究目标

1、在学生规范使用词汇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的普及,学生词汇量大大增多。在各级考试、作文中不规范用语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规范使用词语的意识,掌握规范使用词语的方法与规则,提高正确运用词汇的能力,从而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高。

2、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

人的学习可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无兴趣的、带强制性的学习,另一种是由兴趣出发的自觉性学习。由兴趣出发的自觉性学习更积极,更有意义,成功的概率也更大。综合性学习,可以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有一个自主探索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自身兴趣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学习研究过程,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知识的热爱,从而使他们愉快的学习,主动地发展,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3、激发创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创造始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问题,而是发现问题的眼睛,尤其是问题意识淡薄。传统的学科教学中,我们习惯于“讲解式教学”,学生习惯于接受老师的知识,一般的教学模式是:知识讲解——问题解析——题目训练,目标明确,学生的问题似乎都被解决了,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按照教师预设的情境进行的,教师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事先提出来了,解决掉了,从知识的传授和截题应试的角度似乎“天衣无缝”,但就是这种“喂食式”、“保姆式”的教学,使学生思维出现惰性,缺少问题意识。综合性学习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问题是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核心,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要使教学的过程成为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要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发现、提炼问题,进而确立研究的方向和项目。

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围绕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选取研究课题进行信息收集、分析、综合,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有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或查阅资料,或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的信息必须是正确的,不能马虎、草率。同时有些研究课题的研究周期比较长,还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孜孜以求的情感。比如,《网络环境中“新兴语言”》的调查报告,需要学生上网查阅大量的资料,从中进行筛选、甄别,最后才能写成调查报告。如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不怕挫折、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即使有了所谓的成果,也是失败的。课题注重的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具有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尤其在科学研究中,人际之间的合作显得更加重要。以往的学科教学中,培养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而且多停留在口头鼓励引导的层面。综合性学习需要团队合作,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形式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能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这种学习不仅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扬长避短,体现整体优势,以保证研究获得成果。同时,小组学习又是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在与同伴的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等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别人达成一致。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和策略

1、课题拟定的原则

课题研究需要单独开设综合性课程,以课题或专题为研究的立足点,建立课题组,在组织形式上仿照专业研究的操作过程,因此,从内容到形式都已具备了“准科研”的特点,所不同的是参与对象是学生,价值取向更重过程,更重人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往往需要综合知识与综合能力的支撑,目标也呈多元化,研究周期也相对要长些,一般在四学期,有的要三学年。

综合性学习是非系统的、课题式学习,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自主选择调查研究对象,可以选取四川方言、俗语、外来语、成语、网络新兴语等。作为中学阶段的学科课题与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的课题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据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和价值取向,课题的拟定应考虑以下三项原则:

主体性原则。学习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课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景、作好必需的背景知识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激发探究学习动机,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课题要有利于个性发挥,使学习走向富于创造性的主动学习。喜欢四川方言的可以步入市井挖掘素材;喜欢成语的学生可以选择成语故事作为切入点;喜欢网络语言的可以直接上网查阅资料。

实践性原则。注重实践性,要求课题应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能真正活动起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探索欲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走出单纯的课堂,投入社会生活,上图书馆,走访社区街道,接触网络,接触各类语言现象,去挖掘生活的意蕴,在实践中提高创造能力,达到关心社会、关心祖国语言并通过研究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课题拟定的策略

人文性原则。综合性学习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从书本学习走向生活的学习,具有鲜明的实践体验、探索感悟的求知特点。而所谓人文素质,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其最重要的成分就是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它由知识、能力和生活经验而来。在这一点上,综合性学习是与人文素质契合的。

课题来源于问题。在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必备的怀疑精神、学习兴趣、成材追求等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和社会生活,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问题,考证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质疑法。在学科综合性学习中,运用已有的正确知识,或者理论的逻辑分析,或者实验验证,对怀疑的问题进行鉴别、解析、更正。如成语“难兄难弟”很多学生要把难(nan)读成(nan),把“难”理解为患难的(nan),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查寻资料的方法进行考证、论证,由此可确定研究方向。

归纳法。把同一类现象进行单向纵深突破,或作对照比较,或作综合性探讨,或重新归类分析,如四川人说“好”可以说“安逸”“巴适”“爽”“酷”,可以归类整理,确定研究方向。

视角转换法。避开常规理解、分析和探究的方法,运用创造性的思维,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包括相邻科学、美学、哲学等)去观察、研究,往往可以得到新颖而独到的观点。

pk”“秀”等都是新兴的外来词语,学生需要去收集整理,并确定研究的方向。

四、课题研究方法及教师的作用

()课题研究方法:

1、资料积累法。用文献法进行理论的搜集和学习研究,了解科研前沿动向,全面掌握国内有关规范词汇使用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发展历史和现状等相关信息资料,确定研究方法、内容及措施。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和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将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和学生成长进步的案例积累起来,作为研究的重要资料和研究成果。

2、调查法、观察法。了解《语文课程标准》(初中和高中)、《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社会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及中学生在口语书面表达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和学生的心理障碍,确定阶段实验重点,由浅入深地进行系统的训练。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评价实验,观察学生的反应,分析学生心理,及时调整活动设计。

3、实验法、活动法。设置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在班级内分阶段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并在活动中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对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建立档案,分析学生发展和提高情况。及时挖掘日常教学与学生生活中的有关素材

4、经验总结法。及时收集各种材料、课例,进行深入研究,对各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写出各阶段的论文,最后形成有新意、效果好的实验报告,上汇报课,展示教学成果。

5行动研究法。在理论的指导下展开行动,在行动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行动。

(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教师作用

1、教师是激励者。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体现的是一种气质,可以通过主动锻炼加以培养。如说话课,要求学生准备好说话内容,由学生自己决定上台与否,教师要善于激励,对主动上台的学生给予高度肯定和合理评价。

2、教师是辅导者。例如,在演讲开始之前,教师要给学生作演讲辅导,提出比说话更高的要求。首先结构是怎样的,有几部分组成,然后材料要形象生动。学生形成了大致的模式的概念,就会努力完成自己的演讲内容,使演讲言之有物。演讲题目自选,扩大学生自主的空间。到即兴演讲时,学生的水平虽然有高低之分,但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辅导下,学生演讲的信心和水平不断提高。

3、教师是示范者。为了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一开始学生还没有完全把握要领之前,教师要做示范演讲。比如,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论题“要有一手好字”、“要有公德”等等,精心组织演讲的内容和语言,注意演讲的语速、语态,力争有感染力。教师的示范既能给学生以引导,又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4、教师是协助者。在辩论辅导之前,要求学生自己寻找辩论模式。在学生查资料的基础上,概要辅导,如辩论有关知识,如何选题,确定辩论会成员,作好辩论准备,安排辩论会程序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只是从旁协助。学生一旦发挥了积极主动性,结果是很可喜的。

5、教师是平等参与者。在口语交际的交流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是平等的参与者,应当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言,然后教师再用很少的时间,提出自己的看法,把反思留给学生自己。

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在他们人生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而作为语文教师,注重学生的终生发展,是我们的责任,所以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进一步完善“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施过程。

(三)、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 200612月——200701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2)研究制订规范词汇使用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课题方案

3)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学习,研讨课题方案

4 做好学生的动员组织工作。

2、课题实施阶段 200701月——200812

1)启动课题研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课题研究。

对试点班级进行日常语文常见词汇错误的问卷调查;统计每种错误的百分比,进行学生映射分析;根据错误出现的频繁情况和所涉及的领域,对学生设置初步的调查范围和调查课题。

2学生动员大会。动员全体初中学生利用寒假办一张语文小报,内容涉及方言、外来语、网络语言、新词新用,成语勘误等方面,开学时评选优秀小报给予奖励

3召开学生大会,提出调查方向。由老师讨论后形成共识。对学生提出难度更,涉及范围更广,涉及知识更高的调查方向,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力和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4学生动员大会,利用期末考试试卷上显露出来的问题,向学生强调锻炼语文调查、概括、推论能力的重要性

5利用暑假时间,全体学生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方式收集资料,到街头、社区、图书馆或利用网络等收集生活中词汇不规范使用的各种现象。

6对学生暑假收集的街头、网络、社区、图书馆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归类,然后由各各备课组组长写出相应的书面分析报告。

7)制定普通话用语习惯调查表,然后发放学生填写家庭成员方言、普通话用语习惯调查表。

3、课题总结阶段 200812月——200912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2)收集整理各类研究资料、个案分析、论文、活动方案、影像资料等。

3)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结题。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教师的观念转变,对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及形式有了全新地了解和认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质课。(见附件1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领导和课题组成员不仅重视经验和成果的积累,更重视的是经验及推广、成果的应用。为此,我校多次成功举办关于此课题的公开课、优质课评比。

例如:学校在2007年下学期举行了一次规范教学语言公开课、优质课评比活动。2008年上学期又举行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展示课活动。每次活动由教务处牵头,教科室和课题小组参加。

通过开展校内公开课、优质课评比活动,老师们意识到规范教学用语的重要性,也深刻体会到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与传统的文本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这集中体现在教学内涵的扩展,教师教的作用的逐步消解。

2、树立了学生规范使用词汇的意识,促进了语文素养的提高。

随着课题研究在学生中的开展和不断深入,学生们越来越意识到规范词汇使用的重要性,规范使用词汇的意识不断加强,正确运用词汇的能力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作文语言更加规范优美,优秀作文不断涌现。(见附件2

在这几年的各级考试和各类作文竞赛中,学生的作文得分明显提高,获奖人数也有所增加,学生作文能力有所提高。(见表格1

2)答题更加规范,语文成绩有所提高。(见表格2

3)在口语交际方面,大多数学生能正确规范的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为此我们还举行了一系列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如:课本剧表演、话剧、辩论赛、演讲赛等。(见附件3

3、通过实验与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全面提升了教师整体素质

课题开展研究以来,我校实验教师不仅能积极投入研究,同时还能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并撰写成论文或教学案例以促进课题经验的推广和应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撰写的论文共10余篇,多篇获得各级奖项。(见附件4

4、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探索创新能力。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运用于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空间发生了改变――教室、教材、变成了网络、社会;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继承式学习变成了自主、探索、创新式学习。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实现了学生学习的研究性、探索性、交互性、自主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中的自我管理和调节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会话、沟通、合作能力的提高,发展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5、建立了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各种各样的口语交际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温馨的口语交际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变得愿意说,乐意说了,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而课堂教学作为口语交际训练的主渠道,教师应当少一些批评,多一些的口语交际氛围,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说话训练中,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让学生想说;采用多种训练形式,让学生参与讨论,指导学生以教材为凭借,抓词抓句,抓段抓篇,并充分利用课文空白、课文特点等内容,创造性地练说,让学生乐说。有助于语文其他知识的学习。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生为使自己的语言内容充实、引例典型、言之有物,阅读和收集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增强了阅读理解能力,从而为学生的书面表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我们又常以各种口语交际活动为内容,进行话题作文的写作训练,使学生摆脱说假话、套话、空话的恶劣风气,养成写真事、抒真情的良好习惯。

6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在课题活动中,由于需要学生走上街头,深入社会去进行调查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再加上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会话、沟通、合作,部分原本内向型的学生逐渐变得外向,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课题的研究周期比较长,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孜孜以求的情感。比如,《网络环境中“新兴语言”》的调查报告,需要学生上网查阅大量的资料,从中进行筛选、甄别,最后才能写成调查报告。如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不怕挫折、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很难完成的。

六、课题反思

1、由于这一课题仅仅实验了三年的时间,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离终极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学生升入高一级阶段后,还应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课题实验与研究,使广大语文教师获益匪浅,特别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获得了较大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内在的潜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可以说,这一课题是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研究课题,是完全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实践证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训练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效果是显著的。

4、开创了评价创新的先例。目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书面测试的分数仍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度量衡”,这种长期沿袭下来的只考文,不考语,只笔试不口试的考试制度及评价方法,日益成为制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障碍。我们认为应当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使语文口语测试与笔试一样占有一席之地。《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评价”部分明确提出对学生的评价要实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课题组成功地进行了“口语交际能力”测试,因此,我们提出不成熟的建议:改革语文成绩的评价机制,加大口语交际的考试内容及比重,除了可以把平时的课堂发言纳入到平时成绩以外,每学期期中、期未考试可以由口试和笔试两部分组成,口试成绩可占总分的20%30%

5、宣传了《课标》的新理念。《课标》明确把“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提了出来,进行口语能力测试,正体现了《课标》精神。

6、活跃了小组讨论的氛围。为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原则,提倡小组讨论,大家可以出谋划策,集思广益,把“小组讨论”变成一次研究、探讨、锻炼的机会。

7、我们呆在家里搞课题,常有坐井观天之感,不知道外面是什么形势,人家是怎样搞的,希望学校尽可能创造机会让我们出去增长见识,使得自己的研究不重复别人的路,不做无用功。三年来,我们最大的困惑是课题研究缺乏理论的指导和支持,课题研究更多的集中在校内和课内进行,而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的是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动态环境。因此,课题研究必须由课内到课外,由校内到校外,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加强学生口语交际方法与技巧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口语交际教学是一项古老而又崭新的事业,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活泼、规范、有序地对中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势在必行,广大教师在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工作中必须解放思想,有所作为,努力开辟教育和科研新天地。

 

 



来源:成都铁中  编辑:yu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