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铁中 刘必
摘要:1、在教学观上创新,通过分析比较的方法阐述了树立学生主体观的意义;2、在教学总体思路上创新,认真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三个关系;3、运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创新的激情;4、通过发掘教材创新因素和巧学创新氛围,促进自立探究习惯的养成,营造学生独立思考的氛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5、通过博爱、扬长、因材施教、培养健康心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关键词:英语教学 学生主体观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这番话准确而深刻地阐明了“创新”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创新”要靠人才来完成,而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教育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重要的途径。作为英语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以为应该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与学生个性的特点和规律相结合,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和空间(freedom
and space),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stage)为他们提供发展个性的方式和机会(chances)。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在教学观上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师创新观念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教学创新的第一步就是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学观左右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教学评价标准的指定等。目前教学中存在着两种主流教学观,一是传统式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传授知识,解惑释疑,在这种教学观的支配下,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主宰着学生的思维,“我讲你记,我说你听,我问你答 ”。二是应试式教学观,认为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顺利进入大学或名牌大学,才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在这种教学观的支配下,许多教师四处搜寻名校训练题,反复练,反复讲,反复强化。传授式和应试式教学观本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主体观。对这两种教学观,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又不能墨守陈规,不思创新,创新是在吸收和继承传统教学的精华基础上创新。高考是每一即将参加高考的中学生和教师直接面对的客观事实,应试取得好成绩既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最重要的标准,也是目前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评价、衡量教师业绩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地吸收传统教学观的成功部分。如传统教学观要求学生刻苦用功,温故知新,这是求学的重要前提。任何时候、任何新的教学观都必须坚持的。同时,对待该教学观的“教师中心论”则应该否定。因为在教和学这对矛盾中,学是根本,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这是最基本、最朴素的哲学道理。学生对各学科充满浓厚的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往往会使教学事半功倍,往往会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中学英语教学必须坚持创新的精神,变“教师中心论 ”为“学生中心论 ”, 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 ”。
二、认真处理好三个关系,在总体思路上创新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教学实践的指导者,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主人,使他们享有充分的主动权、发言权和评估权。
2、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地求知。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以避免教学形式的单一和呆板,让学生在每次教学活动中都学到新的知识,感受到新的教学手段和新的教学方法。
三、搞好多媒体教学,在改进和提高教学手段上创新
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句型there be时,我利用了一个课件: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屏幕上出现了一片葱葱郁郁的树林,树林中有一条潺潺的小河,(画外音There is a boat in the river.)小船由远而近,渐渐看清里面坐着一个小男孩,(画外音There is a boy in the boat.)此时,我问:Who knows the meaning of “there is”?Try to make some sentences with it. 学生门心领神会,马上举了好多例子: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There is a pen on the book.就这样,学生门学会了there be句型,一节课下来轻轻松松,学生也完全掌握了所学内容。可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外因)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内因),也是一门重要的教学技术。
四、营造学生独立思考的氛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发掘教材创新因素,营造教学创新氛围,提高创新能力。
英语教材就内容而言,既容纳了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可内容,同时又涉及社会,道德和感情等人文科学的范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如在教SEFC Book1 A Travel Diary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以下思考题:What will happen if no trees are left? What should we do to save the nature and the earth?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2、巧设创新探索机会,促进自立探究习惯的养成。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方面用多种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和主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增强探索求异的欲望,勇于坚持独立见解创造条件,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SEFC Book1A “The necklace”课文后,让学生根据以下两个问题展开想象: (1)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if Mathilde Loisel had not borrowed the necklace? (2) Imagine the endings of the story.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 and discu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原因无非两方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天生的,不必过多讨论,但非智力因素的改变却是大有可为,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学习意志和个性特征等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师要仅仅抓住这些着力点,增强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切实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博爱。要在爱“优生”的同时更爱“差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挺起胸来走路。二是扬长。充分培养学生个人的爱好与特长,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三是坚持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分别对待、要求和指导,以求得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四是注重培养健康心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受挫,教育学生不因成功而洋洋得意,不因受挫而灰心丧气,调整现代学生的脆弱心理,使他们始终对成功充满信心。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